第322章 这是朕的大明 (第3/3页)
开采,熬油工57万人,运输船三万艘,清泥船1700艘……
朱祁钰不想看了,肉疼啊!
是不是西北百姓,都在赚朕的银子啊?
好在人工够低,而沥青驰道上设钞关的,想上去走是要掏钱的,预计十年回本。
工部预估,沥青路可用百年,剩下的九十年都是赚的。
就相当于大明高速公路。
修一里地的工程费用在17块左右,就是20两银子,太贵了。
心疼啊。
能不能别招这么多人,给朕省点银子啊!
按照姚夔的设计,景泰十二年,要修通北直隶通往辽宁、山西、山东、河南的主干路。
若沥青足够,就会直接修通到南直隶的沥青路。
“冯孝,内帑还有多少钱了?”朱祁钰问。
“回皇爷,刨除移民需要的钱,还剩3.2亿。”
还好,江南士绅的底子够厚。
“皇爷,若按照这样修路,内帑的钱,都未必够修大明内地的,何况边陲之地?”
冯孝提醒:“修路只是一项,还有治水、教育、打仗,都是大头啊。”
朱祁钰有点绝望:“哪里有银子?”
“奴婢哪知道呀!”冯孝翻白眼:“您不是说倭国有吗?”
“倭国正在战乱,战斗力不弱啊,等他们打破狗脑子,朕再想办法去开发他们的银矿。”
朱祁钰忽然灵光一现:“朕可以卖军备给他们,让他们挖银子给朕啊!”
“丘濬不是写经济论吗?让丘濬来办,朕要榨干倭国的银子!”
修路确实太亏了。
这跟后世不一样,后世是用纸片子修路,纸片子可以随便印,但银子不是啊,银子是有数的。
也有好事。
朱祁钰往后看,户部统计,今年收入国库的预估2300万银子,达到大明立国以来财政之最。
这还是蠲免了数省税赋的情况下的,也不是明后期通货膨胀的银子,而是严重通货紧缩时期的两千多万!购买力超级强的年代!
主要来源,是商税。
南木北运,修桥补路,各种工程促使了一批一批商贾兴起,皇帝前脚杀,后脚有商贾崛起。
仅商税,大明收入1300万两银子。
是大明立国以来之最。
另一个纳税大头,竟是广州市舶司。
大明彰显国力之后,无数商人来大明贸易,虽然大明杀人够狠,但东西确实畅销全球,全球都离不开大明。
景泰十一年,广州市舶司纯利润高达270万两。
因为皇帝下旨,大肆收购西夷之物。
导致景泰十一年,无数西夷商品、书籍涌入大明,尤其是书籍,大明是用高价来收。
其次是种子,本来葡萄牙商人是绝不卖给大明的。
但被大明屠杀几次,葡萄牙商人老实了,不止卖玉米种子、土豆、红薯、辣椒、花生、木薯种子都卖。
价格也高,市舶司眼都不眨,直接买,树苗、作物苗也买。
景泰十一年,南方也出现了土豆和地瓜。
中枢已经下旨,令天下普及新作物,人多力量大,全国上下都在荒地上种植新作物。
大大加快新作物普及的速度。
大量西方书籍进入大明,朱祁钰令四夷馆翻译出来,令天下学者研读。
皇帝爱书,自然天下爱书。
西夷书籍在大明泛滥,还有很多人学夷语,想去西夷看看。
大量瓷器、丝绸、茶叶销往西方。
而开海之后,大明就会放开对商品的管制,允许商人私下与西夷贸易,但需要缴纳关税。
“广州市舶司做的很好啊。”
“明年增设钦州市舶司、泉州市舶司、宝州市舶司和金瓯市舶司、上海市舶司、对马市舶司、天津市舶司、大连市舶司、登州市舶司和宁波市舶司,加大与外国贸易。”
“若关税和商税能撑起财政,朕的改革就是大成功。”
朱祁钰继续往下看。
户部又写着广东的繁荣,尤其在荡清倭寇之后,广州贸易呈现井喷之势。
两广也彻底繁荣起来,广西因木材生意和修路而繁荣,广东则因为外贸而繁荣。
合上奏疏。
朱祁钰心潮澎湃:“这就是朕的大明!”
“皇爷,奴婢以为,商贸发达主要原因是移民和建造形成的,而这些都是您在搭钱,倘若停止移民、北方建造完毕了,商贸必然萎缩。”冯孝说道。
“冯孝,有见地啊。”
朱祁钰点头:“没错,移民、建城、修路,都是朕在掏钱,补贴地方,这种繁荣是虚假繁荣。”
“只有当朕不再搀和市场时,市场依旧繁荣,给大明提供足够的商税,才是真正繁荣。”
“不过,从工厂增速也能看出来,百姓生活变好,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加。”
朱祁钰虽不太懂经济,但也知道什么是繁荣。
不是建一堆房子就是繁荣了。
真正繁荣,必须得有原始积累。
可大明根本不是殖民,而是移民,移民不但没积累,还往里面搭钱,这样是没法推动工业革命的。
得想办法,制造出一批无成本的劳动力,让他们日以继夜的去工作,利润全部归中枢才行,才能拥有原始积累。
奴隶!
户部奏疏中,最后一页写着,景泰十一年共有奴隶147万,截止到誊写奏疏时,仅剩27万人。
“你们是真不给朕省钱啊,这些奴隶都是朕掏钱买的!”
“传旨王伟,再去买,暹罗不卖,就去孟加拉去印度买,印度那么多国家,人有多是,给钱肯定卖,有多少朕买多少!”
朱祁钰打开治水司呈上来的奏疏。
第一任司正吴复,在今年病逝了,接任他的是太监连仲,一个太监,却当治水司的长官。
主要是连仲真有这个才能,其次他的衣钵传承来自徐珵。
奏疏很长很长,将一年的所有情况事无巨细的写一遍,其实每个月都有月报,事事都会奏请宫中。
这些都要归档的,户部和监察司是要进行审核的。
治理黄河,从黄河口开始治理。
内帑掏钱,就是费人。
本来是用百姓的,后来有奴隶,就是危险的工作,全让奴隶上,这还让明人不满,认为少赚了钱。
穷,比死更可怕。
天下人都知道,给皇帝做工,最公道最稳定的了,不用担心不给钱,也不用担心人死了没抚恤。
所以很多人想用命去换抚恤。
第一年治水,速度很慢,因为死亡率太高。
第二年有了奴隶后,进度加快。
截止景泰十一年十月,河套已经治理完毕,预计五年内,就能彻底根治黄河。
但是,真费奴隶啊。
仅景泰十一年,就死了76万奴隶。
如今奴隶稀缺,治水司请中枢不要大搞屠杀,把奴隶运到黄河上来。
“追进度,也不能这么用人啊,那都是朕的钱啊!”朱祁钰咬牙切齿,连仲是真不给他省钱啊。
冬季,治水司也不歇着。
冬季在南方治水,勾连水道、清理滩涂、炸毁礁石等等事情。
冶铁司也喊着稀缺奴隶,请中枢多运奴隶到铁厂。
以前不用奴隶,死的就是明人了。
皇帝心疼百姓,就用奴隶顶上,但花的是皇帝的钱。
朱祁钰看完治水司和冶铁司的奏疏,提笔在奏疏上重批。
批完之后,又打开工部呈上来的奏疏。
工部把景泰十一年的全部做工情况,全部写了出来。
朱祁钰凝眉:“修缮宫中?这是什么款项?”
“皇爷,是安装宫中玻璃呀。”冯孝提醒。
“怎么花了17万?这么多吗?”
“皇爷,奴婢倒是知道一二,因为京中做工工钱高了不少,毕竟现在京师百姓都富了。”
“那也有点贵了,让户部查查,装个玻璃花这么多钱?”
朱祁钰有时候特别大方,有时候又特别抠。
“奴婢遵旨。”
看了一下午奏疏,朱祁钰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
趁着皇帝休息的间隙,冯孝道:“皇爷,淑妃娘娘打发来问了,请您去永和宫?”
“哦?谈妃可是对印度医书有独特的见解?”
朱祁钰来了兴趣:“让永和宫准备膳食,朕去永和宫用膳。”
说着,就乘坐御辇去永和宫。
谈允贤此刻正在拿着笔,写写画画,身边有几个徒弟在侍奉笔墨。
闻听皇帝来了,立刻放下笔,起身跪迎。
“说了不用行礼了,快起来。”
朱祁钰先在暖阁呆了一会,去了身上寒气才进来的,看见她案上的笔墨,问道:“可是在研读印度医书?”
“什么都瞒不住陛下。”
谈允贤示意伺候膳食,刚要去饭堂,朱祁钰摆摆手:“就在这吃。”
她让人端过来。
“陛下,华佗身死,青囊经失传,是我华夏医道憾事。”
“这印度医书,却对外科有着独到的见解。”
“臣妾读完,虽茅塞顿开,却半信半疑,就说这输液,往血脉里面扎东西,万一出事怎么办?”
谈允贤将医书中的一些不懂的内容,誊写下来。
打算请老太傅来,和老太傅钻研一番。
“可知酒能消毒?”朱祁钰问她。
“当然知道,军中皆配备烈酒,是为消毒之用。”谈允贤回禀。
用酒消毒已经有很长时间历史了,大明用的十分熟练了。
“一样道理,输液之后也可消毒,就不会出病了。”朱祁钰坐下用饭。
“陛下,臣妾说的是往血脉里面打东西。”
“朕觉得无妨。”
朱祁钰慢嚼细咽:“不如这样,找几个奴隶,试验一番就好了。”
“可这,怕是会让民间恐惧,朝野之中怕是也会弹劾不断。”谈允贤担心自己的名声,她毕竟有两个皇子,马上就有第三个了。
“你别做,让太医院的人去做,大明奴隶多的是,想要哪国人就抓哪国人来试。”
朱祁钰对现代医学十分垂涎。
因为他怕死啊。
“陛下,这印度医书中和华夏医书一脉相承,但有的地方又相悖,比如这里……”
谈允贤拿出标记的纸张,给皇帝看:“您看这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