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旱之后大雨,泡烂的京师! (第2/3页)
以前没看出来,张凤也有八百个心眼子。
“就依你说的!”
朱祁钰对这个策略很满意:“估计寇深会写奏章跟朕抱怨,唉,朕受了吧。”
张凤暗笑。
咔嚓!
天边一道惊雷落下,起风了。
“真的要下雨了!”
张凤哽咽道:“庄稼旱了二十多天,希望这场雨大些,把庄稼浇透!”
“朕已经让农业局,拿出储具,接雨水,春雨贵如油,不能浪费呀。”朱祁钰道。
“陛下心怀天下,乃黎民百姓之福!”张凤深深一拜。
“张凤,你是有本事的人,在朕手上,朕让你做夏原吉一样的名臣,名留青史。”
“微臣谢陛下天恩!”张凤跪在地上磕头。
风越来越大,雷电闪烁。
“好了,你快些出宫吧,这雨马上就来了。”朱祁钰在告诉他,只有朕活着,才能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
张凤显然是听懂了。
张凤刚刚出宫,就落下了雨点。
“皇爷,请回宫吧,若浇坏了身子,可是了不得的事呀。”冯孝满脸焦急。
这段日子天气闷热,他恨不得在雨里泡一会。
但还是依言进了殿。
冯孝却劝他泡个热水澡,省着着凉。
朱祁钰受不了他唠叨,便去沐浴。
外面电闪雷鸣,大雨瓢泼。
京师中一片欢腾声。
久旱逢甘霖,这段日子最闹心的是农人,终于盼来雨水了,田里的庄稼终于有救了。
“冯孝,还在下吗?”沐浴后,朱祁钰在处置奏章。
“回皇爷,还在下。”
“好,太好了!”
朱祁钰神情雀跃:“多掌灯,光线有些昏暗,朕把这几个奏章看完,便安枕了。”
安枕时,朱祁钰走到门口,看着瓢泼的大雨,脸上露出雀跃的笑容。
“这回可把庄稼浇透了。”
朱祁钰满脸笑容:“看来收成还有救啊。”
可是,外面哗啦啦的雨声,好似一夜未停。
朱祁钰早起醒来时,听到外面还有雨声:“冯孝,还在下吗?”
“回皇爷,还在下,下了整整一夜了。”冯孝脸上浮现担忧。
“雨势大不大?”
朱祁钰披上衣服,走到殿门口去看,殿门稍微咧开一个缝,伸出手去,豆粒大的雨点打在手上。
“这么大?下几个时辰了?”
冯孝掐手指头算算:“大概六个时辰了。”
清早的好心情,登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朱祁钰看了眼天空,乌云层层密布,不像是要停下的样子。
“上朝吧。”
他锻炼后用膳,可外面的雨势,没有小下来的意思。
天气好似和大明开个玩笑。
前二十天,几个省的百姓都在盼,快点下雨吧。
结果终于下了,却不停啊。
顶着雨进入奉天殿。
群臣撑伞,披着蓑衣陆陆续续进殿。
“陛下,这雨势没有停的意思啊!”
张凤满脸担忧:“大旱后,万一大涝,怕是会有大疫啊!”
“闭上你的乌鸦嘴!”胡濙瞪了他一眼。
掸了掸身上的雨水,慢吞吞地走进殿内。
“老太傅,您怎么看?”朱祁钰也担心,万一这大雨下个几天,庄稼就彻底玩完了。
“回陛下,老臣不懂天象,但依多年的经验,这雨势怕是一时半会不会停了。”胡濙报以苦笑。
完了!
春天种下的秧苗,这回都泡汤了。
“这老天,和朕开了个玩笑啊!”
朱祁钰长叹口气:“年初的时候,朕满打满算,想让边境军户,穿上棉衣,抢着种下棉花。”
“又给百姓树苗,希望增加百姓收入,保护水土。”
“如今看来,全都打水漂了。”
“树苗就算没旱死,也被大雨浇死了。”
“棉花更别想了,地里的秧苗肯定被这大雨冲垮了。”
“重中之重是粮食啊!”
“等这大雨过去,还能种什么?能补救一波?”
朱祁钰没工夫抱怨。
抱怨有什么用?
已经发生了,抱怨两句就能改变过去了?
不如想办法,如何弥补。
“回陛下,只能补种一茬豆子。”
胡濙低声道:“但前提雨得停啊,这雨要是下个几天,就算临时插一波豆秧,也会被大雨冲垮的。”
朱祁钰颔首:“种怕是不行了。”
“这场雨,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
“停了,会不会还下呢?”
“干脆出去买。”
叶盛却有不同的意见:“陛下,买粮食,撑得了一时,撑不住一年啊。”
“何况,田亩撂荒也不行,土地是需要养护的。”
“不如等雨停了,中枢派人下去,看看能种什么,就补种一批。”
“中枢免了今年的粮赋。”
“过了秋,受灾严重的地方,就酌情赈济,不能家家发粮食。”
叶盛的意思是,保障中枢粮食为主,酌情赈济,放弃一些该放弃的。
朱祁钰微微颔首:“叶卿之言有理。”
“安南是产粮大国吧?”
“不如大明与安南修好,哪怕退让些土地,也从安南购买些粮食,走水运入京。”
“度过今年灾年就行。”
可朱祁钰刚说完,朝臣一愣一愣的。
“陛下,安南是产粮大国?”胡濙满脸讶异。
“难道不是吗?”朱祁钰记得,东南亚都是产粮区啊。
“老臣只知道占城稻,颇为高产,但没听说过安南是产粮大国呀。”
胡濙都被弄懵了:“请陛下允准老臣,回去查一查永乐朝归档,若是安南是产粮大国,宣德朝为何会放弃呢?”
其实,这个年代红河平原还未开发的。
但还是比其他地区富裕一些的,确实产粮,但完全不是后世那般产粮数额恐怖的地区。
“安南就是产粮大国。”朱祁钰非常确定。
见皇帝信誓旦旦的,胡濙竟有几分心动:“若安南真是产粮大国,老臣支持陛下收回安南!”
朱祁钰眼睛一亮。
“但据老臣所知,安南极为穷困,若非曾是汉土,太宗皇帝也不想收归。”
“宣德朝,朝堂每年都要往安南砸海量的银子。”
“而且安南百姓尚不归附,经常造反,行政压力巨大。”
“所以朝堂才渐渐后退。”
“若安南真是产粮大国,大明便举全国之力拿下来,又有何难?”
“到时候,老臣亲自去治理安南,看谁敢造反!”
胡濙意气风发。
大明有个底气。
大明放弃安南,主要原因是行政成本高,没有甜头。
若安南产粮,大明吞并一个安南,岂不手到擒来?
“老太傅霸气!”
朱祁钰站起来:“朕非常肯定,安南就是产粮大国,安南一地之粮,能支撑半个大明!”
什么?
朝臣面面相觑,都搜肠刮肚的回想,关于安南的记录。
安南真是天选之地?
那宣德朝为何要放弃?
朝臣都被皇帝忽悠懵了。
“老太傅,安南真是陛下说的宝地?”张凤小声问。
胡濙也忘了:“下了朝就去查归档。”
张凤小声嘀咕道:“若安南是产粮大国,宣德朝怎么会放弃呢?”
是啊。
朝堂就算争权夺利,那也不都是傻子呀。
为何边地不断被放弃,两京十三省不肯丢掉呢,因为利益驱使呀,两京十三省被汉人耕耘两千年,土地成熟,非常富庶,边地都是穷困地带,吞下去没油水。
归根结底,要有利益。
“丢了不可怕,只要有利可图,再打回来有什么难的!”胡濙意气风发。
张凤点头同意。
“陛下!”
王越一瘸一拐出班,跪在地上:“据臣记得的,安南极为穷困,虽然水稻能一年两熟,但雨季一来,雨水冲刷之下,土地肥力被雨水冲刷走,导致土地极为贫瘠。”
“微臣记得红熙元年,安南一亩地两熟稻亩产22斤,只够一个成年人一个多月的口粮。”
“在微臣的记忆里,绝对没有安南亩产极高的记载。”
“并没有!”
王越博闻强识,记忆力极佳。
奉天殿窃窃私语,王越说得对嘛,天朝尚且不是粮食大国,安南区区下国,凭什么产出那么多粮食?
安南人吃不饱肚子才是正确的嘛。
奉天殿上下都是这样认为的,戴着有瑟眼镜,居高临下地看待世界,所以把通往世界的大门关闭起来,在国门内夜郎自大。
朱祁钰却懵了,如果这个时代,安南贫瘠,那东南亚是怎么变成粮食大国的?
“老臣回去查阅一番便知道了。”胡濙给皇帝个台阶下。
君臣都比较尴尬。
胡濙听说粮食大国,差点发兵去攻打。
还第一次见到胡濙如此失态。
“买粮食是重中之重。”
朱祁钰尴尬结束。
奉天殿陷入僵局,耿九畴咳嗽一声:“启禀陛下,东吁王朝屡屡掠边于云南,云南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又有打一场麓川之战?”朱祁钰冷笑。
前些年,大家还以三征麓川而弹冠相庆呢。
但现在,皇帝以麓川为耻。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赢了一个小小的麓川,有什么好吹嘘的?”
“看看打赢后的战果,朕都难以启齿!”
“朕不打没有把握的仗。”
“掠边就掠边,告诉王文,暂且忍耐便是。”
“等朕打退了鞑靼。”
“再在云南练兵,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