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百五十五、一见良翰误终身【求月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五百五十五、一见良翰误终身【求月票!】 (第2/3页)

没意外。

    蓝衣捕头抱拳禀告:

    “明府,李鱼、方抑武求见,他们说,是十三娘让他们来的,您吩咐过。”

    “带去正堂,本官换身衣服,六郎每天这么早来,辛苦了。”

    欧阳戎路过燕六郎身边,把额外多买的那块油麻饼塞进他怀中,飘洒而去。

    燕六郎忍不住看了看自家明府背影,咧嘴笑了下,剥开油纸,啃起热饼,小跑跟上。

    其实对于欧阳戎为官风格的转变,一直跟在身边的燕六郎,感受才最为明显。

    记得在龙城的时候,明府风格大刀阔斧,事必亲为,喜欢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就地视察,在龙城百姓面前露面,嗯,收了不知多少腌萝卜。

    那时候,龙城百姓们还给明府取了“萝卜县令”的外号。

    可来到了浔阳城,明府却突然换了另一种风格,像是整个沉浸下来了一样。

    减少了当众露面的次数,行事都很低调,更多的是像今早这样一个人默默逛了早市来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为是当时有王冷然等不怀好意的敌人在,明府在低调蛰伏。

    可是后面王冷然和卫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现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们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旧保持这副低调少露面的作风。

    燕六郎起初不解,还问过明府。

    他记得,明府当时只回答了一句:

    “浔阳城和龙城县不一样,治理一州和治理一县之地也不一样,一县与一乡之地更不一样。”

    燕六郎记得自己当时脑抽,多问了一嘴:“那治理一国呢?”

    明府当时走在前面,好像是笑语了句:

    “这可不兴治啊,不过硬要说的话……”

    燕六郎聚精会神,本以为明府会来一句书上常说的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却没想到,他笑语过后只丢下寥寥四字:

    “大象无形。”

    燕六郎当时一知半解,这些日子,他反复揣摩。

    直到双峰尖大战后的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规矩,墨守陈规的主持城中事务,亲自上阵,发现民生恢复的极快,两月时间,浔阳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伤疤,恢复了往日繁华,甚至更胜以往。

    而浔阳城内,近来渐渐兴起一片赞扬之音,赞扬任上的年轻刺史不爱折腾,长治久安。

    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见过年轻刺史的面,但都能确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后,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闹的沸沸扬扬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东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后面“东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风暴的众人,始终不见年轻刺史有什么折腾的活计,忍不住面面相觑。

    这就像是孩童们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无事发生一样。

    毫不折腾。

    硬要说它“懒”,似乎也成立,但要说喜不喜欢这样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欢,巴不得如此。

    这下子,江州刺史的风评瞬间发酵,就连远在扬州的百姓们都开始耳闻,知道了江州有一位为女帝建造大佛都没怎么劳民伤财的“不折腾刺史”。

    燕六郎彻底心悦诚服。

    眼下,燕六郎先是吩咐了手下带李、方二人来正堂,旋即跟上了欧阳戎脚步,禀告了下这“不折腾美名”舆论的事。

    走在前面的欧阳戎只是“哦”了一声。

    “明府,这就是书上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欧阳戎进门前,回过头,一本正经的纠正:

    “瞎说,双峰尖、浔阳石窟、星子坊改造,这些功绩还不算大吗,这难道不是赫赫之功?”

    自卖自夸的说到一半,他自己都笑了。

    没再开玩笑,回过头,步入正堂。

    “明府。”

    燕六郎忽然喊道。

    “怎么了?”

    欧阳戎迈出的脚步微微停在空中;

    燕六郎安静了下,笑说:

    “所以说,明府这次修养暂退的事,咱们也不声张对吗,不需要让满城百姓知道?”

    “嗯,一切照旧。”

    “好。”

    燕六郎转身离开。

    正好有小吏带着李鱼、方抑武前来,双方各打了声招呼,擦肩而过。

    燕六郎回头瞧了眼背对大门整理作案的年轻刺史背影。

    其实他刚刚突然开口想问的是,明府以后若是去了洛阳为官,是不是也和龙城为官、浔阳为官作风不同,那会是如何的“大象无形”呢?

    蓝衣捕头离去后,正堂内,

    欧阳戎接见了李鱼和方抑武。

    李鱼还是老样子,富态面善,弯腰行礼。

    欧阳戎偏头,先是问他:

    “李兄怎么不直接去槐叶巷找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