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二十三章 :正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九百二十三章 :正音 (第2/3页)

    但曹操有信心。

    他老家就是沛郡的,沂蒙山区距离自己老家并不远,他以前游历天下,遍访好友的时候,就不止一次的走过。

    即便以前他都是起居成群,而这一次却只有他一人。

    其实曹操的确有这个能力。

    在另外一个时空,他行刺董卓失败后,就从洛阳一路跑回老家,那一段路比他现在走的还要远,还要危险。

    但最后曹操依旧走完了这段路,顺利回到家乡竖起大旗起兵反董。

    可以说,曹操事业的开端就是从这条逃亡之路开始。

    而这一次,在这个位面中,曹操的东山再起是否也会从这一次逃亡之路开始呢?

    历史是否真的有它的注定的命运?

    ……

    连续几日,曹操钻山入林,渴的时候只喝山泉水,饿的时候只吃自己认识的。

    也幸好现在已经到了春天,万物复苏,曹操才得以活下来,如果是冬天,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但纵然是这样,只是在山里逃亡的这段时间里,曹操也苍老了许多。

    山中不知日月,到底在山里多久他已经是没有概念了。甚至连方向,曹操也只能按照林木枝叶的朝向,大概估摸。

    在脑海里估摸了一下方位,曹操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已经走到兰陵一带了。

    兰陵已经是到了东海郡一带了,再往南走,就能到彭城了。

    但具体情况曹操还需要出山才能确定。

    此时曹操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好了。

    这几日因为总吃山泉野果,曹操就染上了痢疾,在再加上连日奔波劳苦,休息也不好,曹操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他必须在自己体能还在的时候出山,不然一旦在山里病倒,生死难料。

    拿着林中树枝作为手杖,穿着粗衣陋裳,曹操攀越过最后一道土坡,终于看到了袅袅炊烟。

    此地峰水汇聚成溪,溪水边是一座小堡,然后在堡外散落着木屋、地窝。

    曹操看着这处山野坞壁,想了一下还是将头发弄得更散乱些,然后才跌跌撞撞的下了山。

    越是往这处坞壁走,曹操就能感受到这个地方的贫穷。

    这里大部分都是窝棚和地窝,连棚户都很少,更不用说是木屋了。

    不过曹操并没有往心里去,乱世中能活着就已经是万幸了,多少人都不如这些人呢。

    只是曹操在心里已经调低了自己的预期。

    本来他是想求一碗稀粥的,但现在能讨一口水恐怕就不错了。

    强忍着胃里的不适,曹操并没有忘记自己此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确定这里是哪里。

    所以曹操并没有直接去那里的窝棚,而是直接向着中间那个小堡走去。

    也只有那里才会有答案。

    这处聚落的确太残破了,当曹操走到坞壁的门口时,都没见到任何一个人来拦他,也没看到附近有岗哨望风。

    乱世中,这样的坞壁不怕被盗匪劫掠吗?

    等曹操走到坞壁前的平场,上头有个中年汉子探出头,喊道:

    “这不收人,回去吧。”

    曹操并没有走,而是喊道:

    “不幸流落到这里,不知此间何处?”

    却不想,当曹操说完这个话后,那中年人直接就消失了。

    曹操正莫名其妙,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可忽然,他想到自己说的话,再不敢停留,直接拔腿便走。

    却是原来他不留心,下意识就用京都正音回了那人话。

    而正是这京都正音暴露了他的身份。

    京都正音也叫雅言,是属于他们世家之间的语言,是从周时期就传下来的。

    当年周王以洛阳为东都,到了后期更是直接将都城搬到了洛阳,所以从那个时期开始雒邑音就成了当时的标准官话。

    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雅言就是河洛地区的地方话了,实际上雅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压根和黔首没关系。

    所以流传下来的雅言,即便是现在的洛阳人其实都听不懂的。

    那这个语言是怎么流传的呢?

    其实就靠学习这一条路。

    当年周王分封诸侯到四方,那都是天南海北的,其间又不知道隔了多少代了。

    而每年这些诸侯子弟去洛阳见周王的时候,这天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