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六章 设立民情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一千零六章 设立民情司 (第2/3页)

庙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探索的热情与喜悦。

    随着日光的西斜,古庙内的光线渐渐柔和,朱瀚与朱标也结束了探索。

    他们带着古籍,满心欢喜地准备离开。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朱瀚与朱标带着那本珍贵的古籍,缓缓走出古庙。老者依旧守候在门外,脸上洋溢着满足与欣慰的笑容。

    “二位殿下,此行可有收获?”老者恭敬地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

    朱瀚微微一笑,轻轻拍了拍手中的古籍,“收获颇丰,多亏了老先生的指引。”

    朱标也点头表示赞同,“这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古老的咒语与仪式,对我们了解历史与文化大有裨益。”

    老者闻言,脸上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能为二位殿下效劳,是老朽的荣幸。”

    告别了老者,朱瀚与朱标踏上了返回小镇的路途。

    “皇叔,这古籍中的内容如此珍贵,我们该如何将其妥善保管并进一步研究呢?”朱标边走边问,目光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标儿,我看我们可以先将古籍带回京城,交由翰林院的学者们进行整理与翻译。他们学识渊博,定能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皇叔所言极是,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古籍的内容,还能将其中的智慧传承下去。”

    回到客栈后,朱瀚立即修书一封,详细说明了古籍的发现与重要性,并命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城。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小镇上时,朱瀚与朱标已经整装待发。他们继续踏上了前往蜀地的旅程。

    朱瀚突然说道:“标儿,我还有一个想法。我们是否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情民意,定期向朝廷汇报?这样,朝廷的决策就能更加贴近实际,避免闭门造车。”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皇叔此计甚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建议。我们可以向父皇提议,设立一个‘民情司’,专门负责此事。相信父皇也会赞同这样的举措。”

    随着朱瀚与朱标的讨论,关于设立“民情司”的想法逐渐在他们的脑海中成形。

    朱瀚与朱标商议后,决定即刻将设立“民情司”的想法上书给朱元璋,以求得皇上的支持与批准。

    两人回到客栈,朱瀚铺开宣纸,提笔欲书,而朱标则在一旁研磨,两人神情专注。

    “标儿,你觉得这封奏疏该如何措辞,方能打动你父皇?”朱瀚一边思考,一边询问朱标的意见。

    朱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皇叔,我以为,我们应在奏疏中详细阐述设立‘民情司’的必要性与益处,比如它能如何帮助朝廷更直接地了解民间疾苦,如何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与执行等。同时,我们也要强调,此举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关乎大明长治久安的长远规划。”

    朱瀚点头赞同,随即提笔疾书,将两人的想法融入字里行间。奏疏完成后,朱瀚又细细审阅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命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师。

    数日后,京师皇宫内,朱元璋坐在御书房中,手中正翻阅着朱瀚与朱标的奏疏。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这设立‘民情司’的想法,倒也不失为一个良策。”朱元璋喃喃自语,随即召来贴身太监,吩咐道,“速传李善长、刘伯温等重臣入宫,朕有要事相商。”

    不久,李善长、刘伯温等重臣便匆匆赶来,依次行礼后,静待朱元璋的旨意。

    “诸位爱卿,瀚弟与标儿上书,建议设立一个‘民情司’,专门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情民意,定期向朝廷汇报。朕以为,此举颇有意义,不知诸位爱卿有何看法?”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李善长闻言,微微欠身,恭敬地回答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