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五十三章:小学六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四百五十三章:小学六释 (第2/3页)

词基础,教学方式没有初学班那么死板。

    主要以互动环节为基调,通过问答、释义、争辩等途径,达到学有所知,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的目标。

    到了大学,则需要一展身手,独立成篇,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老先生闭目养神,待到大家见礼完毕,轻咳一声,提起精气神缓缓说道:

    “今日新来两位学生,既读初学又进小学,当是你们老生的学弟学妹,空余时间应不吝指点,相互扶持,克己复礼,结下同窗之谊,方为正统。知否?”

    “是,先生。”众人齐声应和。

    “如此甚好。翻开《释地》第三篇,接续学习草木之本。”

    老先生一反常态,完全没了上午的倦怠:

    “良木青草,皆由地生,泽被万里,为生灵所用。对此各人畅谈本心见解,不必拘泥。”

    一名女生起身,发表自己的见解,“万物土养土生土长,形异而质同,比如枞,松叶柏身;比如桧,柏叶松身。”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一名男生,同样用文绉绉的句子,阐释不同的理解。

    “释草,释木,无处几乎实与形,你2人各有见地,相较之下,壬路之解寓意略高,大家有言继续表达。”

    老先生及时点评,重在鼓励,不挫其志。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引申个人意愿,道破自然科学,重归世界本源。

    与高等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建生态平衡环境,殊途同归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朴素的哲理,唯心的观念,一旦恰到好处地结合,足可撼动奥秘,甚至改天换地。

    牧良虽然也有理解,但不敢班门弄斧。

    最后轮到自己2人时,做一简单表述,并不太过张扬。

    子书银月对古文研究较有心得,依靠的却是程序翻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说起来不痛不痒,平淡无奇。

    老先生间或插言,听到好的阐述,或者未曾听闻之新意,都会及时评价几句,让学生始终保持聆听状态。

    待大家说完,他综合汇总点明要害,分析鞭辟入里,利用情境代入,再次激发学生思考潜力,打开多维思路,撞出思想火花。

    “客居异乡,专心教学,启蒙开智,方法先进,真是令人敬仰的好先生。”

    牧良不清楚,这种教学方式手段,是否成为了统一的标准,或者是先生独创模式。

    心里默默思考这个问题,对先生的身世来历,充满了兴趣,决心有机会好好旁敲侧击,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

    一堂课上完。

    老先生略感疲惫,自行上楼休息一会,同时指定一名学姐,给牧良2人讲解一下《释天》要义。

    于是,3人凑近一起,在学堂外的一棵椰树下交流讨论,直到半小时后上课锣响才停止。

    最后一堂课,是算术。

    老先生说个具体事情,再让大家用细碳笔,在非常粗糙的发黄纸张上,进行各自的演算或推定。

    实用性非常强,一旦掌握,就能用于实践。

    至于计算公式,加减乘除是最主要的工具,复杂一点的算起来很是麻烦,远不如方程式来的简单。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猜到了对方的想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