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箫剑吟 第八章 唐塔旧迹 (第2/3页)
知客师父步履轻盈,沿途细语讲解着寺院的条条框框与日常的作息规律,每一步都蕴含着古刹的深沉韵律。而行均方丈,则是以一种温婉却又不失庄重的声音,缓缓揭开了修定寺那尘封的历史篇章:修定寺这座古刹源自北魏太和十八年,由一位名叫张猛的僧人创建。岁月流转,转眼便到了唐代大历十年,你的天祖,符令奇施主,以一颗虔诚之心,慷慨解囊,更亲自督办指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修缮工程。在那之后,修定寺仿佛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它不仅成为了僧侣们潜心修行的圣地,更成为当今佛教重要法事活动场地之一。
行均方丈拉着符存,并排而行,说话间,不觉已至一座古塔之前。塔南壁之上,一扇拱券石门静静伫立,其上门额,字迹苍劲有力,赫然镌刻着这样一行文字:“大功德主,银青光禄大夫、前相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摄相州刺史仍充本州防御使、上柱国符”。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岁月沉淀的庄重与威严。
古塔身形方正,矗立于天地间,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塔身四壁之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高浮雕砖,菱形、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形状各异,错落有致,共计三千七百七十五块。这些浮雕砖细腻入微,刀工精湛,每一块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塔身三百多平方米的表面,无一处空白,就连那四隅之处,也装饰着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更有滚龙攀缘其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全塔砖雕图案达七十六种;细观之下,有发髻圆润、身着华美袍服的真人雕像,他们神态安详,仿佛穿越时空的低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又有面若满月、脚踏祥云履的侍女,其姿态温婉,举手投足间尽显唐代风韵的细腻与柔美。更有那凌空飞舞、歌声与舞姿交织的飞天形象,她们身姿轻盈,如同穿梭于云端的精灵,将自由与梦幻演绎得淋漓尽致。童子们则赤诚相见,仅以兜肚护身,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为这庄严之地添上一抹无邪的童趣。而那些英气勃发的武士,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眉宇间透露出不容侵犯的凛然正气,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尊严。此外,塔身还巧妙地镶嵌着头戴尖帽、身着紧身长衫的胡腾人形象,他们异域风情的装扮,为这座唐塔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宽广的文化交融。青龙白虎,这些古老图腾,在砖雕师的巧手下栩栩如生,与周围的花卉、彩带图案相映成趣,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又寓意着吉祥与和谐。
这就是寺院内巍然矗立的唐塔,它远近闻名。岁月悠悠,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该塔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当年,大功德主符令奇不幸捐躯国难,为了铭记符令奇的功德,朝廷拨款给修定寺,令其建塔铭刻此段史迹,以供后人凭吊追思。塔身一侧,斑斑旧迹刻有一段历史:大唐德宗年间,魏博军节度副使符令奇,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目睹了军中统帅田悦的野心勃勃,他公然悖逆朝廷,妄图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符令奇深知,此举无异于将全军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国家亦将因此动荡不安。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军中,誓要阻遏这场叛乱的洪流,力挽狂澜,恢复朝廷的权威与秩序。某个深沉的夜晚,月黑风高,符令奇悄然将其子符璘唤至密室之中。昏暗的烛光下,他的眼神坚定而决绝,仿佛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低声向符璘吐露心声,言及自己甘愿以身许国,不惜牺牲性命,也要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誓要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百姓的福祉。最后符令奇深情地抚摸着符璘的脸,心中纵有千言万语竞说不出一句话,只任老泪纵横,斑驳了岁月刻画的沧桑面容。终于,他狠下心,低声呢喃:“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言罢,手臂一挥,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将符璘推出了门外。符璘双膝不由自主地跪倒在地,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肆意流淌,哽咽的喉咙发不出半点声响。唯有额头重重磕击地面的“咚咚”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像是他对父亲无尽的依恋与不舍。符令奇在门内再三催促,声音中带着决绝与不舍,符璘这才勉强抬起泪眼婆娑的脸庞,最后一次望向那扇即将隔绝他与父亲的大门,挥泪诀别。月黑风高的后半夜,符璘逃离了魏博军,牢记父亲嘱咐,凭借着过人的智勇与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成功助朝廷平定了叛乱,更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后封王拜将,光宗耀祖。
“原来,修定寺与那座唐塔,竟与我先祖之间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啊!”这份突如其来的认知,如同春日里的一缕和煦阳光,悄然间,在他心底激起了层层温馨的涟漪。
几人驻足塔前,望着这座历经风雨却依然巍峨的古塔,心中不禁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