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特殊 (第3/3页)
手很可能对黎明有其他目击的情况,也可能因为这件事将伊唯误认为黎明,才有了剧场案的发生。也就是说,于宣仪和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点,让凶手把两人联系在了一起。而根据陆遥不负责任的推断,预告函的遣词造句和把警官的位置安排在“黎明”的身边的举动代表凶手其实不希望心目中的黎明遭到无端罪名的诬陷,留下不在场证明的余地,但案件时间的设计又代表这位凶手希望对犯罪嫌疑人的掌握停留在于宣仪的身上。这两种设计是有些矛盾的,但说得通,代表犯人既想让警官调查这位莫须有的黎明,又不想让她承担多余的罪责。这种态度是矛盾而合理的——因为这位凶手对黎明持有相当程度的同情和狂热,但又一定程度上希望她踉跄入狱。
梁安赞同了这个结论,同时出言询问陆遥内心的壁障。暴露梁江分头行动的另一个目的,让梁安亲自解决陆遥这一层心理障碍。
说开以后,陆遥问于宣仪最近是否有什么其他的异常事件,于宣仪觉得奇怪,还调侃反问陆遥是不是觉得她是多灾多难的体质。但放下电话以后,又想起了自己那个奇怪的梦境,百思不得其解。
至此,双尸案和剧院案告一段落。出现多个调查方向和剩余的疑点。
“那有关于你最新的推论。你又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相貌——这是陆遥个人给出的答案。
黎明或许和于宣仪长相相似,以致于她被错认为一系列案件的凶手,被摆到了台面上。
“我承认,于宣仪的很多特征都和黎明表现出来的特征有共同点。”陆遥眯了眯眼,“这是让我非常意外的发现,因为我从一开始感性的角度就并不觉得那个热衷于和我讨论黎明案件的人是黎明本人。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这些相似并不是巧合。”
当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选项,剩下的也许显得更为夸张,但比起“不可能”,还是会成为最后的那一个夸张的答案。
长相相似,性情相似,连天生的“技能加点”都非常相像。
“亲缘关系。”
梁安替她作答,同时有些感慨。
但作为从不会让自己毫无准备的人,陆遥也并没有止步于此。
“于宣仪天性淡泊,总共只有一个同居的室友在身旁,但也不喜欢向人倾诉或者表露情感。平常的个性甚至堪称孤僻,在资料上又是独生子女。但这样的人,却会在游戏中主动的组织队伍,拥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我仔细回想后发现,这是有些不符合常理的。”
一个人喜好孤独,却异常善于社交。这是何等奇特的搭配?
她依旧与众不同。
“我调查了于宣仪的背景,废了点功夫调查了一些她家乡所属地的网上资料,找到了一个留档的证明文件。她是孤儿院里出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