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骑潮 (第3/3页)
军的塘骑,小队行动,也不怕被敌军发现暴露军情,溜着边墙跑过去,反倒比左良玉到萨尔浒还早一天。
到处乱窜找不到自己人,生怕被猎户逮住,躲在山上快吓死了。
以至于左良玉等人在真正开始行动时,就已经得知刘承宗准备出边撤退了。
因此快打快撤,抢了几座寨子,又正赶上赫图阿拉自燃,就卷了俘虏降兵赶紧跑。
黄台吉目前还不知道李延庚背地里干的那些事情,看见这消息,他和多尔衮都疯了。
多尔衮主管吏部,闻询大惊失色:“英,英格反了……假的吧?”
就算孔有德、尚可喜反了,他俩都没想过李延庚会反。
那是李永芳的儿子啊,他们全家都跟爱新家族联姻,是额附家族,怎么会造反呢?
俩人都是脑筋转得极快之人,几乎转眼就透过李延庚叛逃的现象,看见了歹青接下来要面临的本质问题:汉人、蒙古,皆不可信。
自黄台吉登基以来,对治下汉将、蒙将非常信任。
因为经过努尔哈赤的选拔,能被逼反的都反了、能逼跑的都跑了、能杀的也都杀了。
剩下的人,多半是对大明或北元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又剃了头,只有后金能作为他们的容身之所,因此任用起来非常放心。
就像李延庚这种,身为李永芳的儿子,别说他叛逃,就算战场上被明军围住,都得拼死作战,根本没有投降的机会。
但现在局面不同了。
这些大明叛徒,就算对大明做下再大的罪过,充其量不过是发生在辽东一个镇,献了一座城、打了几场仗的事。
难道还能比刘承宗攻占三边踏平五镇的罪过更大吗?
那完全是小叛徒见了大叛徒,融入其中毫无阻力。
关键作为杀手锏的剃头,对刘承宗也没用了。
据逃回来的孔有德报告,刘承宗手下的军队,形象介于明军与金军之间,很像穿戴明军甲胄的金军。
代善在盛京附近的见闻,看见的则全是各种辫发的蒙古兵。
这家伙还是个大汗。
黄台吉想起来这事就气得血压高。
你好好一个汉人,放着皇帝不当,自降身份跑去做北虏的大汗,还学人家北虏入边抢劫。
害朕称帝时被高起潜那个太监发文耻笑,说跟张帜一个水平。
带着北虏打陕西,你跟那个大元皇帝忽必烈带着汉军打和林争夺汗位有什么区别啊?
当然区别还是有的,刘承宗汗位来的正。
刘承宗是林丹大汗遗嘱指定继承人,遗嘱在忽里台大会上得到承认,受诸台吉投票拥立的汗。
直到今早,黄台吉封锁了李延庚叛逃的消息,决定继续进军。
在行军中,他调整了队形,将包括耿仲明在内的全部汉军枪炮一万多人,安排在最前阵,由八旗与蒙古兵团盯着,以防交战时出乱子。
吃一堑长一智,今后要对汉人的任用更加小心。
黄台吉要走努尔哈赤的老路了。
正当他们以三排横阵埋首向南行进之时,位于最右翼的汉军三等甲喇章京金玉和、蒙古诸部的吴克善、正蓝旗的豪格,三阵将领先后收到军兵报告,在右后方隐约有人马在风沙中行进。
豪格派出几名骑兵脱离部队,登上沙丘远望,才刚看了一眼,就连轱辘带爬地跑回队列:“敌,敌军,是刘承宗!”
不需要回报了。
在其右后方,起伏的沙丘之后,沙尘中先是一杆杆高高书着元帅二字的大旗隐现,然后是一排排矛头。
钵胄高高的盔枪在沙丘上时隐时现,披挂赤甲的骑兵跨在强壮的河曲战马背上,身体随战马律动起伏,赤色布面下的身甲与腿裙甲叶摩擦相撞,不断发出有节奏的清脆响声。
元帅军骑兵嚼着混了砂砾的肉干,向敌军逼近。
击铁之音渐渐能为人所听见,歹青军阵右翼骚乱,人们惊悸地望向侧翼,一切却都被隐在沙尘之中,不知声从何来。
传令兵在八旗阵中奔驰。
突然炮声轰隆,沙丘上火光迸射。
铁弹飞曳,数十颗铁弹自沙尘另一边轰向军阵,呜咽的号角声猛然响起,在咚咚的腰鼓声中好像从四面八方笼罩战场。
黄台吉奔出牛车拉拽的御帐,举目北望。
风来尘开。
先头马队驰骋如道道洪流,自沙丘上卷起沙蛇奔腾而下。
其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大队铺开摆横,只见兵马未至,扬尘已如海潮纷涌自半空盖下,将右翼三营笼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