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六章 整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十六章 整编 (第2/3页)

投靠的辽人,故意把他们编作炮灰部队。

    实际上,因为完整获得了安复军武库,同舟社乙种营的装备水平甚至要明显好于辽国的部族军。

    而相对于甲种营“差不少”的待遇,也比辽国同阶官兵强一些。

    之所以选择小编制,恰恰是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最优解。

    和当初在泸南整编夷丁一样,装备简陋、训练不足等客观条件,决定了过于复杂的“先进”大编制无法使辽籍整编军获得相应的战斗力。

    还会出现一些编制的人员因为缺乏相应装备,在战斗中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情况。

    种田必须有条不紊,一个计划管几年,轻易不能更改,但打仗不行,东京道局势数日一变,没人会给同舟社充裕的时间,让你准备好了才打下一仗。

    在部队随时都要准备战斗的情况下,低级、简单,便于指挥,能尽快形成一定战斗力的小营编制,才是徐泽需要的好编制

    这种“速成”军队战斗力的天花板必然不高,徐泽也给了他们出路——经过血火考验的乙种营可以升为甲种营。

    当然,晋升的条件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徐泽暂时没法弄到大量甲胄弓弩装备新编军。

    与整编泸南夷丁不一样的一点,是苏州的兵员成分更加复杂。

    严格的划分,新编军中,渤海、女直、高丽、奚、汉等各族皆有,辽国惯有的做法是依据种族不同,编成不同的军队。

    徐泽当然不可能照搬辽国的落后传统,他的办法简单粗暴——不管兵员的民族成分,全部打散混编。

    此时的民族本就是伪概念,所谓“民族”,并不存在极强的自我意识。

    不论辽、金,还是后来的蒙元,与大宋作战的主力中,都不乏战斗力极强的汉人。

    而辽国征伐女直人的数次大战中,最卖力的不是契丹兵,反而是辽系女直和渤海人——都与生女直人同源。

    辽国不乏智者,之所以坚持依据民族编制军队,也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其统治者契丹贵族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强化国内各种族的独特性,实际就是承认一些偏远部族首领的特权,以此换取他们对朝廷权威的支持,减少维稳压力。

    后世的灯塔国也有类似的操作,不同的是,其统治者人为划分国内各种种群,让他们互掐内耗,以此转移本该针对自己的矛盾。

    关于这一点,伟人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论点最有针对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