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6章 致良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章 回目录
    第336章 致良知 (第3/3页)



    江南每年为朝廷贡献大量的税银,丝价一直极为稳定,竟会因王守仁平倭而发生变化,经济真是一门玄学。

    “或许严卿家只是宽慰朕,是朕当真了。”弘治皇帝唏嘘。

    严成锦胆小怕事,做事却极为稳重,他说出来的话,不经意间,与六部九卿一般,有了分量。

    ……

    东宫,

    朱厚照时刻牵挂着两千两身价银,不时便问严成锦。

    “老高,江南的丝价怎么还不涨?”

    一旁的刘瑾面色古怪,咱才去松江府一趟,殿下就让严大人忽悠了两千两银子。

    不管涨不涨,殿下这银子,怕是要不回来了……

    不过,他不敢说。

    “很快就会涨了。殿下可再投几百两银子。”

    严成锦信誓旦旦,显得十分自信。

    江南的士绅们应当更着急将丝绸出手,王守仁离开松江府后,必定有所动作。

    宁王在江南,也经营着丝绸生意,且据他在都查院查到的资料,规模还不小,若生丝价格掉了,他哪来的银子造反?

    十几日过去,王不岁从江南赶回来,喜不自胜道:“少爷,丝绸的价格涨了,涨了二两银子。”

    严成锦略微诧异,才涨了二两银子。

    遂拿出来纸张,开始画分析图,为确保每一步都考虑到,将宁王、良乡、倭寇等关键字,写在白纸的开头。

    片刻之后,便找到了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

    良乡造出鸭绒被,江南一带渐渐出现鸭绒作物的工坊。

    大冬天,大户人家对丝绸的需求减轻,对鸭绒类的纺织品,需求更甚。

    “少爷,咱们的丝绸可以卖了。”王不岁i不想将太多丝绸压在手中,生丝放久后,易脆,就不值钱了。

    “再等等。”

    王不岁有些急了,他入股了五万两啊,“少爷,江南的士绅都等着卖呢,晚了就不值钱了。”

    “不卖,还会涨的。”

    严成锦想打开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卖到西域的爪哇、大食和弗朗机等地,价钱会上升几十,甚至上百倍。

    这样一来,丝绸的价格将成倍上涨,江南和广东距离长安等地遥远,走丝路不划算。

    而良乡据西北较近,且常年有番商来往。

    此为开海禁的第一步,可是该如何像陛下进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