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七章:是非分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进书架 下一页 回目录
    第九十七章:是非分明 (第2/3页)

    徐邦宁婉劝的很辛苦,徐婉伤感得一塌糊涂。

    一步三回头的流连凝视,再次令都司的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国公府的人轻轻地走了,正如他们粗暴地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而留下的却是一片狼藉,杂乱败坏。

    望着满地的颓败,赵文华心碎了一地,貌似从此跌落红尘,头顶上光彩不再,傲人跋扈的身姿也随着冷汗讪讪逐渐佝偻。

    都司灯火明明灭灭,文华心思起起伏伏。

    徐邦宁临走时的敲打还在赵文华的脑海中不断流窜,就像寻觅了无数日夜的倭寇那样不可捉摸,思维越来越发散,情绪越来越稳定.......

    良久,赵文华长长吁了一口气,或许徐邦宁说得对,老国公让自己自知的话很有道理。

    徐邦宁说的很清楚,老国公已经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详细秉知了嘉靖皇帝,也就是说,此次徽州事件的始末将无比清晰地呈现在老大面前,任谁看了都会毫无理由地去相信,哪怕是作为老大的嘉靖皇帝也不会熟视无睹,毕竟人家是当朝一等国公,世代深受隆恩,从另一个方面讲,国公的话也是金玉良言。

    国公不会骗人,他赵文华骗人了。

    赵文华羡慕嫉妒恨的思维,促使其盛怒之下做出了颠倒黑白的壮举,还写成了白纸黑字呈报给嘉靖帝,相比国公大义凛然的奏折,孰优孰劣?孰黑孰白?一目了然。这也将无情地摧毁赵文华那颗心存侥幸的玻璃心,从此终身阴影环绕,刻骨铭心。

    颠倒黑白,往大了说,就是欺君罔上,就是欺君大罪;往小了说也是人品不佳,也是人性卑劣。试想,当两份迥然各异的奏章放在嘉靖帝面前时,以大明老大的工作作风,岂能无视?猜忌心极的老大肯定会当场爆棚,然后做出......削职罢官事小,砍头事大。

    大明的官场还没玩够,平生所学的坑人阴人招数还没使全,就这么驾鹤西去,跻身阴曹,九泉之下也难瞑目啊!况且此生罪恶罄竹难书,死后要下十八层地狱狂受无尽苦难,此时还不如奋起自救,赢得一丝生存契机,将来就算是要忍受地狱之苦,现在也要把这番该受的苦难以荣华富贵来顶替,死后也没有太多遗憾了。

    不行,得自救,不能就这么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